怎样把语文课讲活
语文课怎样说课?
语文课怎样说课?
说课是教师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学科特点和学生情况对某节课的教学方案进行详尽说明,既要说出怎样做,又要说出这样做的理论依据。那么小学语文怎样说课呢?
1、说教材
如果是说课比赛,在这一环节就应该先向大家说明教材的版本、年级、册数以及该课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这样使听者能了解该课在小学阶段所处的位置,它应该承担哪些教学任务接着要说文本的主要内容,这样使大家对该课有个大致的了解,如果本课的写法比较突出,在此还应该给予说明最后应该说说本单元所承担的教学任务。这样能使听课的老师对该单元的训练目标有一个准确的认识。比如:
语文课究竟要教什么呢,该怎么上?
语文课,教什么?
识字,写字,阅读,写作,还有听说。
最应该教的是写作。因为写作必阅读,一定能识字、写字。写作是一带几,是“一箭三雕”。
再有,写作可使阅读落到实处,可使阅读更有深度。
不过,如何教?
对象不同,年段不同,学校不同,教法各异。
我们该打造怎样的语文课堂?
在课改探索中,不少人曾一度被华丽虚化的假语文现象所迷惑。不知道语文究竟是什么到底要给学生教什么更不知道如何去教。
好多语文老师困惑:究竟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让课堂出彩?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使课堂热血沸腾,情感澎湃?每一篇课文都似乎要弄得感悟良多,每一堂课都似乎要搞得“激情燃烧”。光、电、影、磁全搬进课堂,把课堂装扮成舞台还不过瘾,动不动就谈体会,说感悟,每一段都要挖掘一点意义出来。游离文本之外,进行无限的拓展和延伸。从最初的满堂灌,到现在的满堂悟、满堂演、满堂论、满堂问,似乎只有这样,才是新课改、新课堂的模样。
我一直很难理解,语文教学不去抠字词,不去抓语言训练,不去逐句逐段品读课文,不去深入的思考、归纳,课堂上到底能做些什么?
事实上,丢弃这些最起码教与学方式的语文课堂却非常兴盛,且占有很高的地位,很难撼动。
语文课没了语文最基本的特点,成了思想品德课、自然科学课、地理历史课、艺体课。课堂上吹拉弹唱,演跳扮装,应有尽有。
不少语文课,出现不抓“双基”训练,流行老师闭嘴,学生不着边际的随心乱说。把讲解这个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关进笼子,却把所谓的自主、合作、探究凸显在很高的位置,满堂都是哗然,满堂都是廉价的表扬和普遍的肯定。
纵观所有虚化的“泛语文”现象,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语言文字太浅,形式华丽虚化,思想内容太深。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语言是情感的载体。于漪老师说:“语言的背后是文化的深层编码,是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语言文字里有哲学智慧,有伦理道德,有风俗习惯,有审美意识,稍加触摸,就会感受到它的博大精深,感受到它的无穷魅力。语言文字是‘体,人文内涵是‘魂,二者要融为一体,‘魂要附‘体,‘体中要有‘魂。硬要剥离开来,语言文字就变成僵死的符号,‘魂就无处安身。”我一直很难理解,许多教师不从语言文字入手,不从文本入手,不从课文的具体字词和语境入手,是如何让学生去深挖文章的思想,作者的情感的?
语文教学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偏差,我认为其根本原因在于我们缺乏最起码的文化自信。对自己的传统文化缺乏最起码的认同,更缺乏吸纳和内化。简单的把传统教育中的某些做法判定为精华,或者糟粕。一味地信奉外来之风,信奉鼓吹那些貌有理的理论,信奉外在的形式和包装,盲目追风,急于求成,舍本逐末。
我一直以为,语文教学不论如何改革,课堂不论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最终都不能淡化抓实语言文字这个根本。
于漪老师说:“中国古人将语言和人性、天道、事理联系在一起。汉语言文字不是单纯的符号系统,而是有着深厚的文化历史积淀和独特的文化心理特征,是一个文化系统。通过母语教育可以培养学生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人文精神的熏陶下,学生的道德情操、审美观念、人格塑造均能获得提升,这是为做‘中国人打精神底子,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深广,乃至终生,这是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而对语言文字的习得感悟,绝非蜻蜓点水,轻描淡写,形式包装就能达到目的。必须要潜心、精心、用心和下一番苦功的。千万不要轻信“快乐学习”和“轻松学习”这两个概念,“快乐”和“轻松”是相对学习者的获得感而言的。能学会,学通,就快乐轻松,反之则亦然。
就语文学科特点而言,永远都不要盲目否定教师讲解这个最基本的教学方式。学生与老师的知识水平,价值观念,人生经历,逻辑深度、广度都有很大的差别。老师对文本的语言、思想、情感的把握要远远高于学生。有些东西必须通过老师的精彩讲解,才能实现更深的感悟和更好的理解。关键是讲什么,怎么讲,什么情况下讲,什么时候讲。
我这里提到的讲,并非霸占讲台的满堂灌,而是“精讲”。有两层含义:一是抓住核心,讲重点、难点,要讲得准确、透彻,要简洁流畅,不拖泥带水;二是讲精要处、精彩处,进行精彩的讲。
语文教学除了老师必要的讲以外,更重要的还要关注学生的学。当下,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更本性的变化,多年前我们无法预料,现在的学生可以通过百度搜索解答疑难问题。同样,我们也无法预测,今后的学生的学习方式会变成什么样子。但我想,不管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也不管我们的执教方式如何改革,读读写写仍然还是语文最基本的学习方式。过去是,现在是,且用永远都将适用。当然,这里提到的读读写写,不只单单指读课文,写作文。还包括了大量的课外阅读和“字、词、句、段、听、说、书(写字)”等这些最基本的训练。
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考虑最多的应该是,如何引导和指导学生读写。读什么,怎么读,读到什么程度;写什么,怎么写,写多少,什么时候写,写到什么程度,这些都要精心设计和精心落实。要在“知识、能力、方法、习惯等方面下功夫,只有在这些方面想办法,花时间,有方法的语文老师才是接地气的。
好的语文课并不一定是绚丽多彩的,它也许只是平淡朴实的。要给学生充分亲近语言文字的时间,留给学生足够读的时间。让语文课堂回到简约、朴素、扎实、厚实、真实的轨道上来。让师生静下心来,老老实实的忠实于文本,亲近于文字,与文字对话,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在读中品,在品中悟,在悟中思,在思中写,就用这些语文本该有的方式去教语文就行了。
躬耕教育基层,根植学校一线,用心用情教育,欢迎网友就这一问题也发表意见。也欢迎网友多多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