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软件工程专业需要学哪些内容?

[更新]
·
·
分类:行业
2286 阅读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模式构建

软件工程专业需要学哪些内容?

软件工程专业需要学哪些内容?

这次,决定将从业多年走过的和听过的坑一一指出,为的是让广大初涉软测的朋友尽量避开,免得重蹈过来人的覆辙。具体内容如下:
1、测试就是给开发擦屁股的
大家应该都清楚,在实际的工作中通常是测试驱动开发的,也就是说是测试在主导着项目的进展,开发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体现在bug的数量上,开发的能力测试一清二楚,也是测试人员在驱动着开发人员做出改变。
如果测试不能驱动开发,被开发牵着鼻子走,只有一个原因,就是测试人员能力弱,无法胜任这个角色。
2、我不适合做开发,做测试吧
这个观点特别适应于应届毕业生,在以前面试的过程中,有些人就觉得我代码写得不好,所以入行转做测试的工作,还有一部分人稍微明白点开发,但是觉得自己在开发方面没什么优势,主动给自己定位做测试工作。
其实测试要掌握的技能远比开发多得多,至少面要广得多,要做一个好的测试人员,远比做一个开发人员难得多。
2、机器自动化将会代替手工测试
现在很多人都在传自动化测试将会替代手工测试,首先有这种想法的人,一定还没有真正了解自动化测试,自动化是为了做回归测试的,自动化脚本是人工编写或录制完成的,只能覆盖大体的业务流程,并不能对软件进行详细测试覆盖。
详细的测试还是需要手工完成的,不然自动化脚本维护的时间成本将会大大增加,适得其反。而且新功能是必须进行手工测试的,只有老功能才可以进行自动化测试。自动化是为了提高测试效率而存在的测试手段,而不是为了替代手工测试而出现的。
3、使用了测试工具,就是进行了有效的测试
测试工具是为了协助测试工程师更高效地完成测试工作,是否能够有效测试,完全取决于使用工具的人的技术水平。水平强,则测试结果有参考价值,水平弱,则测试结果一塌糊涂。
建议大家还是要以手工测试为基础,工具只是为了提高测试效率,为了更好地完成测试工作,并不是用工具测试就一定有效。
4、规范化软件测试是增加项目成本
一个软件测试过程如果不规范,结果一定不会很理想,规范严谨的测试过程,可以大大提高测试质量,这不是增加项目成本,而是减少了项目的隐患,甚至是上线后的损失。

计算机教学应如何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

1任务驱动教学法的涵义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是一种非常适合进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学模式。任务驱动式教学要求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必须参与具体给定的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带着虚拟的任务进行学习,来维持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成就感。   在任务驱动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是围绕一个目标,基于几项任务来完成的,适合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相对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是课堂任务的设计师,是学生学习的咨询者、指导者、辅助者;学生才是教与学活动中真正的主体。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上或师生共同收集的一些富有趣味性的信息、内容,由教师对新知识建构和原有经验的改造和重组而巧妙设置任务,把知识、理论性内容溶于实际任务中去,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去学习新知识,感受新方法,形成新技能。教师的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去完成任务,并适时向学生介绍需要了解与掌握的概念、思想和方法。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同时在这过程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操作技能,开拓创新,于是他们也就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   2任务驱动式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优势   (1)以“给定任务”为牵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实践性强,强调动手、设计能力。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大量的时间用于基本概念的讲授和理论的理解。运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开展教学,通过制定可行的任务案例,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将所学新知识和技能蕴涵在“任务”中,通过对“任务”的分析、讨论,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经过对新知识的学习和亲自上机设计、调试、运行,最后成功完成“任务”,建构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与技能。   (2)以“自主学习”为主线,促进团队协作能力任务驱动式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是围绕着教师给出的“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当学生遇到困难时,可以向老师、同学、书本、网络寻求帮助,运用所学知识,通过实践进行设计、调试和运行等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从而实现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方法,最后归纳总结得出系统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能力。   任务驱动式教学一般采用“小组讨论”、“合作学习”、“意见交流”、“互帮互助”等形式,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促进学生之间沟通,让学生学会表达见解,学会聆听他人意见,培养他们的集体主义荣誉感,增强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   (3)以“开放任务”为目标,培养计算机开发能力计算机专业的学生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后,已具备一定的系统开发能力,教师通过给出一些实用性较强的开放性“任务”,明确目标和要求,给学生一定独立思考、探索和自我开拓、自由发挥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设计开发出有创新实用的系统,从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开发应用程序的能力。   3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设计   (1)任务设计任务的设计是由教师和学生通过网络、报纸、期刊等媒体收集资料,由师生共同讨论或由学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提出,任务应符合每个人的兴趣和个性需要,学生完全根据自己内在的需要去探究和学习。   教师在设计任务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任务的真实性、合理性。在设计任务的时候,要考虑到任务的大小、完成时间以及难易程度等因素。设计出最好不要超过两个以上的重点,规模宜小,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的任务。   (2)任务在计算机教学应用的实施步骤:第一,创造环境在上课的第一阶段进行教学情景的设计,创造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教学环境,在创造出的环境中去展示任务,让学生在利用已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又发现新问题,这一过程是决定着学生是否能以积极的心态去完成任务。第二,展示任务、分析任务。这一过程比较灵活,可由教师对教学任务给予讲评。比如,教师演示自己的作品给学生以示范,告诉学生对这一任务在知识点、表现手法、创新性等方面的要求。也可由学生独立讨论,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给出解决问题的设想和方案,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第三,讨论任务、展示成果。当教师把任务呈现给在学生后,如何顺利、正确地完成就成了关键的问题。教师需要做的是不要急于讲解,也不能急于让学生自己去做,而是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索和讨论,引导学生逐步理清思路,学生通过相互的讨论,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并动手操作。最后把任务完成的成果进行展示。第四,点评成果。点评学生展示的成果。教师应肯定学生的成绩,对一些创意新颖、主题突出、有独创性的地方给予表扬,让学生参与讨论,肯定成绩,找出还需改进的地方。鼓励学生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修改自己的成果,完成自己的任务。   把好的创意、好的方法添加到任务案例中去,为下一次任务实施增加趣味,增强任务的活力,使得任务能够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