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的寓言故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典故?

[更新]
·
·
分类:行业
3884 阅读

螳螂捕蝉的寓言故事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典故?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典故?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出自刘向的《说苑·正谏》。
故事:
春秋时期,吴国国王寿梦准备攻打荆地(楚国),遭到大臣的反对。吴王很恼火,在召见群臣的会上警告:“胆敢劝告出兵的人,我将他处死!”
这时,有一个少年 ,知道自己地位低下,劝告必定没有效果,只会被处死。每天早晨,他拿着弹弓、弹丸在王宫后花园转来转去,用露水湿透他的衣,这样许多天。
吴王很奇怪,问道:“这是为何?”少年道:“园中的大树上有一只蝉,它一面放声鸣叫,一面吸饮露水,却不知已有一只螳螂在它的后面;螳螂想捕蝉,但不知旁边又来了黄雀;而当黄雀正准备啄螳螂时,它又怎知我的弹丸已对准它呢?它们三个都只顾眼前利益而看不到后边的灾祸。”吴王一听很受启发,随后取消了这次军事行动。

《螳螂捕蝉》用,一个成语概括?

1、《螳螂捕蝉》是一篇(寓言)故事,用一个成语概括就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故事告诫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藏在身后的危险)。
2、孙悟空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创作的神话小说《西游记》中的一个人物形象,他最让我喜欢的原因是(他爱憎分明、机智勇敢、神通广大)。
3、“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 《三国演义》 )的开头词。除了(忠义)的关羽、(足智多谋)的诸葛亮,我还认识了( 妒才的周瑜)的( 奸诈的曹操 )(人物)。我知道的故事有(《 草船借箭》)、( 《桃园三结义》)等。

《螳螂捕蝉》这个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螳螂捕蝉原文
  【原文】
  吴王欲伐⑦荆①,告其左右曰:“敢有谏⑧者死!”舍人②有少孺子③欲谏不敢,则怀丸操弹,游于后园,露沾其衣,如是者再三。吴王曰:“子来,何苦沾衣如此!”,对曰:“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④,欲取蝉,而不知黄雀在其傍⑤也黄雀延颈⑥,欲啄螳螂,而不知弹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有患也。”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刘向《说苑·正谏》)
  【出处】
  《庄子·外篇·山木第二十》“睹一蝉,方得美荫而忘其身,螳螂执翳(举着草叶遮蔽自己,翳,掩盖)而搏之,见得而忘其形异鹊从而利之,见利而忘其真。”
  【释义】
  螳螂正要捉蝉,不知黄雀在它后面正要吃它。形容行事仅顾前而不顾后。 或喻目光短浅, 仅视眼前利益,而不知后患能随之而来,常用此语。
Once, the King of the State of Wu wanted to invade the State of Chu.
一次,吴王要进攻楚国。
The King of Wu warned his minist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