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节水灌溉设计方案
农业种植方面,大规模灌溉用什么方式可以把效益最大化?
农业种植方面,大规模灌溉用什么方式可以把效益最大化?
我们知道,最常用的几种灌溉方式如下:
1.漫灌。漫灌是一种非常古老的农业人工灌溉方式,甚至现在很多地方的农村还在实行这种方法。最常见的就是在农田的一头放上水管,用抽水电机抽水,直接大水漫灌,达到浇灌农田的目的。还有一种方法,选取一根足够长的水管,通过田间,在这间水管上隔一段距离就钻上一个小孔,这样打开电机抽水后,水会从小孔中喷出,这样会大大提高漫灌的效率。漫灌这种方式比较传统古老。这种方式操作简单,但是对水的利用率非常低,很浪费水,对土壤也有一定的破坏。
2.沟灌。这种方式也是比较传统的,甚至可以说是对漫灌的一种改良。这种方式需要挖灌溉沟渠,让水顺着沟渠流淌进入农田,顺着田畦流入。这种方式因为要时常人工挖沟渠,比较费时,也费人工钱。对水的利用率虽然比漫灌方式高一点,相对来说还是非常浪费水的,对土壤环境有破坏。
3.喷灌。喷灌技术已经形成多年,是一种利用率非常广泛的新型灌溉方式。水流会经过管道进入田间的喷头,有喷头喷出达到灌溉的目的。很多农业大棚和新型农田都运用统喷灌方式,一般采用时针型喷灌。顾名思义,喷嘴可以像时钟的时针一样360°旋转,是喷灌的面积最大化。喷灌的喷嘴分为固定式和隐藏式。固定式的安装费用相对比较低,一般用于农业比较多。隐藏式比较美观,多用于草坪等,完成喷灌任务后,喷嘴可以隐藏。喷管大大提高了水的利用率,可以对土壤进行有效的保护。但是在安装喷灌系统的时候,需要花费一定的费用。后期维护也必须跟上。
4.滴灌。滴灌方式主要是将水一滴一滴的滴在植物根部附近,水滴的速度非常的缓慢,均匀。从最大程度上减少了蒸发所带走的水分。水的利用率十分高,只湿润了植物根部附近的土壤。你喷灌的水利用率程度更高,但是滴灌系统的造价和后期维护费用都高于喷灌。但是滴灌确实是一项非常高效率的灌溉方式,非常有价值,相信在日后会不断被推广。
5.渗灌。渗灌是一种新兴的科学的灌溉方式,但是只适合用于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胜观的原理是,人工将地下水位抬高,直接从底下为植物根系供水。这种灌溉方式在地下水位高的地方已经应用多年了,直接给植物根部供水,从最大程度上提高了水的利用率,降低了蒸发率。但是区域限制太过明显,不太适合全国推广。而且造价非常的高。
6.微喷等其他灌溉方式,这些灌溉方式都不如吴总灌溉方式应用广泛,就不做详细介绍了。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和我在评论区进行交流。
主要介绍了几种灌溉方式和它们的优缺点,楼主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进行选择。
农村供水节水十大技术?
随着水“资源意识”的加强,我国节水灌溉事业发展迅猛。联结各地经验,总结概括以下十种节水技巧。
渠道防渗采取渠道防渗技巧后,可使渠系水的利用系数提高。此外,渠道防渗还具备加大过水能力、减小过水断面、有利于农业生产抢季节、节俭土地等优点。
管道输水管道输水具备节水、输水迅速、省地、增产和有利于抢季节等优点,与土渠相比较,利用管道输水水的利用系数可提高到0。95,增产幅度10%左右。
畦灌、沟灌畦灌是耕地经平整后,利用畦埂将田块划分成小块进行灌溉;沟灌是耕地经平整后,以一定距分开成一道道输水沟,灌溉水经过水沟进行灌溉。畦灌、沟灌都是对大水漫灌方法的一种改良,以达到节俭灌溉用水的目标。技巧容易、投资少、农民易于节制。
喷灌喷灌可使水的利用率达80%。因为撤消田埂、畦埂及农毛渠,节俭土地,作物增产。此外,不需平整耕地、修建田间农毛渠和打埂,不但省工省力,而且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喷灌每亩装备投资为100元—300元,国产轻小型喷灌机每台仅几千元,亩投资低,适宜农户购买。
微灌微灌将水和肥料浇在作物的根部,它比喷灌更省水、省肥。当前在我国推广的主要型式有微喷灌、滴灌、膜下滴灌和渗灌等。膜下滴灌具备增长地温、避免蒸发和滴灌节水的双重优点,节水效果最好。
水稻节制灌溉依据水稻不同生育期对水分的不同需求进行灌溉,即改变以往水稻大水漫灌、串灌的旧习惯,而采取“薄、浅、湿、晒”的方法进行灌溉。这项技巧只是改变灌水习惯,每亩能够节水100立方米,增产稻谷25公斤,效益显然。
集雨节灌近几年来,西北地区群众将当地解决人畜饮水的集雨技巧和节水灌溉技巧联结起来,经过修建集雨场,将雨水集中到小水窖、小水池等小、微型水利工程,再利用滴灌、膜下滴灌等高效节水技巧进行灌溉。
“坐水种”“坐水种”在一些干旱缺水尤其是东北地区,春播经常因春旱出不了苗或出苗不齐,为保全苗,采取机械或用水箱、水袋拉水,在播种时进行点灌,俗称“坐水种”。这种方法投资少、容易易行。
抗旱保水抗旱保水技巧主要包括在农田推广使用国产的抗旱剂、保水剂,以及经过地膜和秸杆覆盖等农艺办法增长泥土对天然降雨的蓄集能力和保墒能力,减少作物水分蒸腾,提高抗旱能力。
管理节水经过提高灌溉管理程度,采取科学的灌溉方法,达到节水的目标,主要有依据作物需水量和对泥土墒情的监测,进行适时适量的科学灌溉;对灌溉用水进行科学合理的部署;经过调整过低的水价,改革用水管理体制,让农民加入管理,提高农民节水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