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硫菌唑与哪些农药不能混用
小麦赤霉病需要防控几次?
小麦赤霉病需要防控几次?
小麦赤霉病也叫烂麦头,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小麦到抽穗期也是赤霉病的高发期,它通过风力和雨水传播,通常来说小麦扬花期侵染,灌浆期显症,成熟期成灾。
小麦得了赤霉病会减产10%,大流行期间减产50%以上,通常小麦赤霉病都需要防控2次或者2次以上。只有平时及时防治,才能让小麦有好的收成。一、适时防治,不要错过最佳用药期。
从小麦齐穗到5%扬花时候就开始打药。如果抽穗期温度高,小麦边抽穗边扬花,齐穗期就要喷洒药剂;如果抽穗期温度低,日照不足,小麦先抽穗后扬花,就要在开始扬花时喷洒;如果抽穗期是连续阴雨天期,赤霉病随时可能严重,就千万不要等扬花也不要等天晴,下雨停留的间隙时候就要立即喷洒药剂。
二、精准、轮换用药,减缓抗药性。
开始用氰烯菌酯、戊唑醇和咪鲜胺等药剂或者它们的复合剂喷洒。而有的地区小麦赤霉病菌已对多菌灵有了抗药性,就不要再用多菌灵及其复合配剂了。要尽可能使用耐雨水冲刷的超微粉和悬浮剂的药型。7天后的二次防控过程,要注意不同作用机理药剂的正确使用,做到交替用药和复合用药,才能有效阻止病害传播蔓延。
三、喷洒到位,把握喷雾药量。
要尽可能的使用小孔喷头喷雾器,确保雾滴大小以及药液均匀,喷洒时候把喷头对准小麦的穗部和上部叶子处。喷雾量要合理,每亩兑水30升左右,配药添加展透剂效果将更好。
只有我们全面了解小麦赤霉病的发病特征,掌握发病规律,抓紧最佳防治时机,选对、用对防治药剂,才能把小麦赤霉病的危害和损失降到最低。
我是“微农村”,每天精彩三农资讯。你也喜欢我的观点,就点个关注吧,谢谢大家点赞、转发和评论。
小麦已经染了锈病应该喷什么药挽救?
三种锈病症状区别:条锈成行、叶锈乱、秆锈是个大红斑,锈病的孢子零散生于小麦的茎秆和叶片上,呈橘红色,孢子堆较大,最适宜温度为20℃。叶锈病的孢子堆分散或密集在小麦叶片上,呈红褐色,颜色比秆锈病淡,孢子堆也比秆锈病小,对温度的要求介于秆锈和条锈之间,条锈病的孢子堆在小麦穗部和叶片上沿叶脉排列成显著的条斑。颜色为黄色以至枯黄色,孢子堆比叶锈病小、气温在5-15℃时最适宜发育,气温低于0℃时发育受阻,有间歇的小雨和雾露天气可助长发育。
防治措施(1)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只是相对的。在当地比较抗病的小麦品种,种植数年以后,不易感病的锈病生理品种逐步退位,而易感病的锈病生理品种逐步产生,发生面积逐步扩大,为害加重,使小麦抗病性丧失,成为感病品种。
(2)铲除杂草,施足底肥,早施追肥,增施磷、钾肥,在分蘖到拔节期追施草木灰、钾肥,在拔节到抽穗期喷施磷肥,增加植株抗病能力。
(3)药剂拌种是控制菌量的重要手段,拌种可用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g拌麦种50kg,或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100g拌种30kg,凉干后播种。
(4)防治小麦锈病的药剂比较多,目前应用较广的药剂是三唑酮,建议使用新型三唑类杀菌剂如用12.5%氟环唑悬浮剂每亩50~60g,或25%丙环唑乳油每亩30~40g,或25%苯甲丙环唑乳油4000~5000倍液,或25%戊唑醇悬浮剂3000倍液喷雾。新型三唑类杀菌剂持效期更长、安全性更好。后期田间发病较重时可用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40~60g/亩。发病的田块需喷药23次,每次间隔7~10天,可控制病害。也可用50%硫磺·甲硫灵悬浮剂500~700倍液,或亩用20%烯肟·戊唑醇悬浮剂15~20g对水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