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留学的26个方法 硕士研究生阶段,如何申请出国留学?

[更新]
·
·
分类:行业
4948 阅读

出国留学的26个方法

硕士研究生阶段,如何申请出国留学?

硕士研究生阶段,如何申请出国留学?

首先,读研期间出国是可以的,如果你还打算要本校学历,可以申请休学,一般休学期限是1-2年,若不打算要本校学历可以直接申请退学。前提是你得跟你的导师打好招呼。 其次,我认为出国读研是有必要的,除非你是国内特别好的学校,像清华、同济这样的就另说了。一般大学甚至211/985院校的教育观念还是比不上国外的,而且英研、美研申请到好学校还是相对容易的,如果还想读个博的话,那就更有必要出国了。 最后,出国选择机构和老师是很重要的,机构可以帮你迅速解决常见问题,避免自己走弯路。另外,不是越大的机构就越好,建议多到北、上看看。

大家有什么学习方法呢?

老话说得好,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连专业知识都不了解,能把事做好?
在人人优品升级体系里面,有两个极端。
一个是问题少的人,升级更快。为啥?会主动去学习资料,理解并消化。
一个是经常问一些重复问题的人,升级都不顺利。为啥?主动学习能力太差,给一点资料就看一点,甚至都没看。
穷人的弱,是全方位的。认为没资源,没人脉,所以没钱?给自己找的借口而已。
当然,世事无绝对,也有很热爱学习的人,但缺少方法,所以效果不明显。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有个儿子,在他很小的时候,就读过不少兵书,常常在人们面前谈论作战用兵的事情,即使父亲赵奢也难不住他。
大家都一致认为,他很有才能。但是他父亲却认为他夸夸其谈,不能承担重任。
后来的事情证明,知子莫如父啊。
有一次,秦国进攻赵国。
赵国大将廉颇采用了修筑壁垒坚守的方法,效果不错,至少没打败仗。赵王听信了秦国散布的流言,以为廉颇年老懦弱,不能抵挡敌军,就改派赵括代替廉颇。
赵括到了前线,死搬兵书上的教条,完全改变了廉颇持久抗战的计划。最后,被秦将白起团团包围,赵军粮绝,赵括被秦军一箭射死,四十多万赵军被歼灭。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纸上谈兵典故,赵括同学也一直被当成反面的典型,直到今天还在被大家骂。
纸上谈兵现在属于贬义词,就没一点好的作用?
做过销售的同学应该知道,木有准备就是准备失败,在见客户之前,都会演练多次,这个跟纸上谈兵区别不大。
为什么最后的结果,有的成功,有的失败呢?
关键就在于,学习后是生搬硬套还是融会贯通,能不能学以致用。
要做到学以致用,举一反三,把书本知识变成赚钱能力,要做到这5点。
1、理解
理解的反面就是死记硬背,我们都知道,强记理论不仅很难记得准确,运用时也根本套用不了。
道理很简单,理解了的东西,是可以用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的,运用起来自然能得心应手。
李小龙的截拳道,融合世界各国拳术,以咏春拳、跆拳道腿法、拳击与击剑作为技术骨干,以中国道家思想为主创立的实战格斗体系构想,最终创立了一种全新的思想体系。
如果他对其他门派理解不深,能融合进自己的思想里面吗?
2、筛选
很多人看书听课时喜欢做笔记,就是在筛选重点。一堂课、一本书,不可能每句话都对你有很大帮助,所以我们需要把感觉有用的点,进行筛选。
筛选后进行归类,这就是知识管理了。
3、实践
接触到新观点,一定要拿来跟自己做结合,而不是听个热闹,要刻意练习学到的知识。学校的课程体系其实就不错,老师讲完了让学生做题,不断练习各种解题技巧和方法。
看过《叶问》吧,咏春拳的练习,每天都需要对着木人桩打来打去,跟开始学武的人,需要经常扎马步一个道理。
一日练,一日功。 一日不练,十日空。
看到好的方法或者理论,不但需要练习,而且还得持续,只有量积累够了,才有可能达到质变。
4、总结
实践之后,我们得进行总结,梳理成系统的框架。
有个小故事,看看牛人怎么做的。
如果把烤鸭放到朱熹面前,朱熹会认真的看一会,当他看了许久后,也不明白鸭子是怎么变成烤鸭的,他会把烤鸭师傅叫过来,然后问问题,他会问的问题很多。
比如几岁的鸭子最适合烤,烤鸭子之前要有哪些仪式,都放哪些佐料,烤多久?
由于饮食业特色菜是不外传的,所以朱熹从师傅那里得不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
所以朱熹连烤鸭也不吃了,转身去了书店。买了几十本关于烤鸭的书籍,回家日夜苦读。最终可能学会了烤鸭,也可能没有学会。
如果他学会制作烤鸭,就会把烤鸭的制作流程当做知识,传播给后人。
最重要的是,他会从烤鸭的知识中,得出一个天理来,天理可能是活生生的鸭子,一点都不好吃,经过活生生的烘烤后,成为了美味。人生在世,都应该记住这样一个天理,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这个论述的整个过程,就是朱熹的格物致知。
5、输出
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就算你再有执行力,研究错了方向,那也是得不偿失啊。不能闭门造车,要一边实践,一边反馈结果,然后进行总结和优化,这才是最快的提升方法。
当我们总结好之后,就得进行输出。输出的方式有很多,可以是文章,音频,视频等等。
你去跟别人讲,就知道让人接受信息有多难了,你表达的是10,听的人理解也许只有3。这就要求你不断加深理解,用更容易让人理解的方式表达出来。
也算是倒逼自己不断优化。
经常输出,你会感觉很快就把自己知识储备掏空了,只能逼迫自己不断学习新知识,用输出来倒逼输入。
从此开始良性循环,你成长的速度,自然不可同日而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