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兰克赫兹实验结论与建议 弗兰克赫兹实验如何确定和评价实验结果

[更新]
·
·
分类:贸易
2936 阅读

弗兰克赫兹实验结论与建议

弗兰克赫兹实验如何确定和评价实验结果

弗兰克赫兹实验如何确定和评价实验结果

弗兰克—赫兹实验证明原子内部结构存在分立的定态能级。这个事实直接证明了汞原子具有玻尔所设想的那种“完全确定的、互相分立的能量状态”,是对玻尔的原子量子化模型的第一个决定性的证据。
使用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理论,法兰克和赫兹给予了这实验合理的解释。当电压很低时,被加速的电子只能获得一点点能量。他们只能与水银原子进行纯弹性碰撞。这是因为量子力学不允许一个原子吸收任何能量,除非碰撞能量大于将电子跃迁至较高的能量量子态所需的能量。
由于是纯弹性碰撞,系统内的总动能大约不变。又因为电子的质量超小于水银原子的质量,电子能够紧紧地获取大部分的动能。增加电压会使电场增加,刚从阴极发射出来的电子,感受到的静电力也会加大。电子的速度会加快,更有能量地冲向栅极。所以,更多的电子会冲过栅极,抵达阳极。因此安培计读到的电流也会单调递增。
水银原子的电子的最低激发能量是 4.9eV。当加速电压升到 4.9 伏特时,每一个移动至栅极的自由电子拥有至少 4.9eV动能(外加电子在那温度的静能)。自由电子与水银原子可能会发生非弹性碰撞。自由电子的动能可能被用来使水银原子的束缚电子从一个能量量子态跃迁至另一个能量量子态,从而增加了束缚电子的能极,称这过程为水银原子被激发。但是,经过这非弹性碰撞,自由电子失去了 4.9eV 动能,它不再能克服栅极与阳极之间负值的电压。大多数的自由电子会被栅极吸收。因此,抵达阳极的电流会猛烈地降低。

4.9v在物理中代表什么?

1914年他们取得了意想不到的结果,他们的结论是:
  (1)汞蒸气中的电子与分子进行弹性碰撞,直到取得某一临界速度为止;
  (2)此临界速度可测准到0.1V,测得的结果是:这速度相当于电子经过4.9V的加速;
  (3)可以证明4.9伏电子束的能量等于波长为2536 的汞谱线的能量子;
  (4)4.9伏电子束损失的能量导致汞电离,所以4.9伏也许就是汞原子的电离电势。
  弗兰克和G.赫兹的实验装置主要是一只充气三极管。电子从加热的铂丝发射,铂丝外有一同轴圆柱形栅极,电压加于其间,形成加速电场。电子多穿过栅极被外面的圆柱形板极接受,板极电流用电流计测量。当电子管中充以汞蒸气时,他们观测到,每隔4.9V电势差,板极电流都要突降一次。如在管子里充以氦气,也会发生类似情况,其临界电势差约为21V。
  弗兰克和G.赫兹最初是依据斯塔克的理论,斯塔克认为线光谱产生的原因是原子或分子的电离,光谱频率ν与电离电势V有如下的量子关系:hν=eV。
  弗兰克和G.赫兹在 1914年以后有好几年仍然坚持斯塔克的观点,他们相信自己的实验无可辩驳地证实了斯塔克的观点,认为4.9V电势差引起了汞原子的电离。他们也许因为战争期间信息不通,对玻尔的原子理论不甚了解,所以还在论文中表示他们的实验结果不符合玻尔的理论。其实,玻尔在得知弗兰克-赫兹的实验后,早在1915年就指出,弗兰克-赫兹实验的4.9V正是他的能级理论中预言的汞原子的第一激发电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