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给孩子报过多的兴趣班
现在孩子儿童阶段有很多特长班,是否对孩子的发展有益?为什么?
现在孩子儿童阶段有很多特长班,是否对孩子的发展有益?为什么?
如何选择兴趣班,特长班
第一步原则,1.自由玩耍很重要,2.专业性强的,更适合兴趣班。
第二步,遵循孩子年龄发展规律。
1.基于孩子的发展规律2.观察孩子的兴趣
第三步,学会发现孩子个性特点。
第四步,辨别高品质兴趣班的两大秘诀。
1.开放的教学方式2.评价方式是否多元化
对于一个刚上学的小学生是否需要参加各类培训班?
小学生是学习中的黄金年龄,不推荐参加各类补习班。补习班的目的就是补习知识,而在这个年龄段,有个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是智慧。
这一点,我们可以参考犹太人教育孩子的办法。
犹太人教育孩子,他们认为智慧比金钱更重要,他们认为能赚到钱的才是真智慧。
我也这么理解。
有一个摩尔定律,18~24个月,微处理器的性能每隔18个月提高一倍,而价格下降一倍,很多东西都以这个速度在发展。
通过这个摩尔定律,可以这么理解,你在大学辛辛苦苦所学,一出校门,就是落后几年,十几年的技术,知识。
用爱因斯坦的那句话:走出校门,能记住的才是教育!
同意的点一下赞。
作者本身就是一出校门就差不多全部还给老师了。
犹太人的孩子几乎被会被问到一个问题:假如有一天,你的房子被大火烧毁,你要带什么东西逃跑呢?
如果孩子们回答:金钱或别的什么。
大人会进一步问:有一种没有形状,没有颜色,没有气味的宝贝,你知道那是什么呢?
孩子如果还是答不上来。大人会说:“孩子,你要带走的不是金钱,也不是钻石,而是智慧。因为智慧是任何人都抢不走的,你只要活着,智慧永远属于你。”
智慧比知识更重要。
我们通过智慧总结出来的知识,总带着那个人的感情色彩以及偏见,有他自己理解,有他个人的认知轨迹在那里面,还有他自己的学习高度,他还需要大量的理论,人生经历来进行支撑。有个很大的框架,局限性在那里。你如果要学习他,只能在有限的时间内,他的框架内尽可能多的理解,学习。
我们都站在特定的位置上看世界,我们都有那个特定位置上自己总结出来的「观点」,那个特定位置隐藏着的每一个观点都隐藏着‘我’的特定视野,每个人都是「我觉得」的如此,「在我看来」的如此。
课下补习,让孩子带着孩子自己的认为,自己的观点,更悲催的是,这些观点大部分都是不成熟的。
一旦孩子的观点跟老师的观点相左,或孩子认为自己已经学会了,不再愿意听,或拒绝继续去理解老师讲课的内容,那就得不偿失了。
课下再厉害,它都是进行片段式的『补』,而老师教育一般都是教孩子系统性的『学』,不同的观点乱入系统性的观点中,系统都被打散了,权威性也受很大影响。
真正的智慧到来,是要达到孔子那样的『不耻下问』,孩子老师都要把自己置于无知之地,用他们那种态度,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让自己站在局限性的「观点」上去用事,以阻碍自己向着更多的维度开放,向着更多互通的背景视域开放。我们不去设定一个固定的位置,不去达成一种即成的「观点」,从而避免自己困在某一个固定的位置和观点中,老师要带着孩子穿越,带他达到不同的位置与观点,正因为如此,才能够在不断升级的学习中,流动变化的境域中,孩子们获得随时变通学习的可能性。
知识是死的,我们需要系统性的活学,我们不能靠一种知识吃饭;知识本来就是变动不居的,时刻在发展,升级换代的。我们迫切需要智慧来驾驭知识。
有了智慧,我们可以理解,学习到无穷尽的知识;而为了拥有小学的知识,去放弃智慧的锻炼,智慧就会被知识禁锢在前人,老师的圈子里,无法突破,就会认为知识就是智慧。
我们人类有一种先天性的脾气,我们不信任一切辩论,如果辩论是太完全的话;我们又不信任一切学理,如果学理是太逻辑的话。
张潮说:情之一字,用以维持世界,才之一字,用以粉饰乾坤。
知识也好,智慧也罢。
这一切,都会尽化为才能,而才能只是我们粉饰乾坤用的工具而已。
父母如果有时间,还是尽可能的带孩子去玩。
父母如何更好的跟孩子互动,是另一个问题。
国家要全面禁止课外辅导机构了,大家留言说说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