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状语后置的基本结构?

[更新]
·
·
分类:行业
5036 阅读

烛之武退秦师中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状语后置的基本结构?

状语后置的基本结构?

状语后置的三种基本结构
所谓状语后置,指的是文言文中,介词结构(多为由介词“于”、“以”组成的介宾短语)作状语时往往会置于谓语后。是倒装句的一种。
状语后置中,最重要的是“介词”。以下几种“状语后置”结构,只是介词改变了而已:
1.谓语 【介词“于” 名词】
比如: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烛之武退秦师》)
“于晋”和“于楚”构成介词结构,两个虚词“于”都是“表对象”的用法。全句意思是:因为郑文公曾对晋文公无礼,而且还依附楚国。
2.谓语(一般是动词) 【介词“以” 名词】
比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
“以孝悌之义”构成介词结构,虚词“以”是“把”的意思。全句意思是: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
3.谓语 【介词“乎” 名词】
比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乎己”构成介词结构,虚词“乎”是“对、对于”的意思。全句意思是:君子广泛地学习,而且每天对自己检查反省。
当然,状语后置也有一种比较复杂的情况,那就是省略介词的状语后置。比如初中《周亚夫军细柳》中的一句:
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
“霸上”是一个地点名词,前面是名词作动词的“军”,意思是:在霸上驻军。发现没有,翻译后的句子补充了一个介词“在”,而且跟原文语序是不一样的。这也是一个状语后置句。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中两个之什么意思?

意思是:不知句读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这是宾语前置句,之是宾语前置的标志。读,古义是句子中间需要停顿的地方,今义是看着文字发出声音。出自唐代文学家韩愈《师说》;原文节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姜氏有何厌之中之的用法?

之 ,疑问词作宾语前置
这句话的意思是: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
出处:《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原文:
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译文:
姜氏哪有满足的时候!不如及早处置,别让祸根滋长蔓延,一滋长蔓延就难办了。蔓延开来的野草还不能铲除干净,何况是您受宠爱的弟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