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判断自己是否可以读博
考博需要准备多少时间?
考博需要准备多少时间?
关于考博的时间,华慧考博网按一下几个部分分开讨论,考博的时间主要分以下几个部分:1、确定学校的时间。2、联系导师的时间。3、英语准备的时间。3、专业课准备的时间。其实从这些时间的安排大家也就可以知道了整个考博的准备的过程。关于确定学校和联系导师的时间,没有什么固定的时间可言。可是却在整个考博的过程中却是决定成本与否定最关键的一个时间段。关于考博学校的选择,个人觉得还是学校第一,地点第二,导师第三。当然如果三者都可以兼顾上当然更好。读博本身就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一件事情,所以如果要想读,而且不让自己留下太多的遗憾的话,就读好的学校,这样也许才不会让自己留下太多的遗憾和懊悔。在城市方面北京、上海我觉得是首选的城市,毕竟一个人的发展,个人的能力是很重要的,机遇也很重要。。。。我这里要提到的就是一个人的视野非常的重要,在大的城市读博,在人生面临选择的重要关头,通过在大城市宽广视野的洗礼,我想大家都会作出正确人生选择的。哪怕回到内地,发展毕竟曾经对大城市了解过,经历过,对于以后的发展都是会有帮助的。其实就那几个城市,一个城市也就那几所大学,等到大家确定好城市和学校以后,就到了第二个时间段了,联系导师的时间,这个也是不定的,是不是越早越好,这个将在下一篇文章中讨论,这里只是谈一下时间“长度”的问题,在之前的文章中我也详细的介绍了,关于导师联系点时间,我认为大家可以采用广撒网的方法,首先结合个人的学术经历,个人的学科背景,个人的兴趣爱好等等一些方面,选择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导师,这里大家不要过多的考虑导师是否会要我这个问题,每个导师对于实验室的发展有其自己的规划,你是否是最适合的,只有导师站在她的角度去考虑才是最真实的,所以不需要自己给自己找个理由就放弃了,确定好导师以后,就给他们发email,通过他们回信来判断导师是否对自己有兴趣。在这种方法下再去确定导师是最有效的,也是最节省时间的。根据导师的回信,一般会找到几个对自己感兴趣的导师,最后再根据个人的情况有所取舍,留下一到两个继续保持联系,继续保持联系的目的,一是找到一个最自己最敢兴趣的,这样可以在保证分数够的情况下,肯定录取,二是为了对于导师的为人还有实验室的课题有进一步的了解为最终的判断提供信息。到目前为止学校、导师都确定了,这一步走好了,才能保证你一下的复习是有意义的。其实对于考博而言,考试都是一件较为简单的体力劳动,呵呵,和以后读博的感觉很是相似!所以省下的就是准备英语和专业的问题了。在准备考试之前,要做的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收集资料,收集关于历年考博的英语和专业课的真题,这样对于大家选择去考那些专业课和最终准备专业课都是很有帮助的。关于考博真题的收集大家可以看看这些时间还是很快的,因为市面的上真题就那么多,如果可以买到的大概大家不怕花钱的话,几天就可以买到,如何实在买不到的话,大家只知另想办法,比如说向在读的师兄,师姐么求助,毕竟在广大的考博大军中,群众的力量还是很强大的,很多稀有的资料总会有朋友可以有渠道收集得到。就看大家的毅力和诚心了。联系好导师,收集好资料,现在几乎就可以开始闭门造车了,造一辆驶向博士学位的大车,关于英语的复习我觉得是贯穿整个考试甚至生活之中的,毕竟在以后的工作中,英语是使用最多的。在考试准备期间,大家可以结合历年的真题,做有针对性的练习,每天时间不需要花太多,千万不要放,一直保持到考试,最终的胜利还是属于我们的!专业课的复习,如果不是换专业的花,对于理工科的话,如果收集到历年的真题,我想大家复习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学了这多年,用了这么多年的课程,再加上有真题作为指导,大概花费上一两个月的时间,基本上都是没有太大的问题了。对于文科而言,平时的修炼还是很重要的,很多的主观题目没有平时的积累,很难可以达到那种深度的。所以个人觉得和英语一样,每天有所进步就可以了,如果再能收集到真题,结合到常考的专题和最近的热点,有所专题的训练和联系。一定也会取得很好的效果的!考博,不同的专业有不同的考法,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向前辈请教,学学前辈的考试经验也是非常重要的。说了这么多,也没有给大家一个固定的准备时间表,只是想通过这个文章让大家对于考博有所认识,对于整个过程有所把握,每个人都能制定计算出自己的考博时间。确定学校的时间:大概一周左右确定联系导师的时间:大概一个月左右英语复习的时间:每个人情况不以大概2-3个月左右专业课复习的时间:两个月左右的其实考研和考博两次只不过是许多考试中平常的两次。不同的是他们可能决定你未来两三年的路往哪里走,所以比其他的考试意义重大。人生是个很大的考场,前面还有更多的考场,考研考博也只是给自己的个人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一个平台和资本,最重要的,还是明白最适合自己发展的那条路应该向何处。
读博士有什么好处?
读博士的作用如下:
第一个作用是追求学术界的事业颠峰,因此读博士,将来读博后,评教授,当院士,做出对人类的文明有进步意义的事情;根据自身的条件,背景,机遇,也许退休时是名副教授,或止步于教授,从这个方向看,读博士有很伟大的意义。
追求的目标是无穷止境的。即使是读四年、五年、六年,都是正途,因为这是一生的路,无需什么犹豫,只需一直拼搏下去。
第二种作用是追求高薪的工作,通过读博士,做许多的项目,掌握一种系统级的思维模式,真正提高了能力,同时发表论文,写作表达能力也得到提高,一毕业,进入工业界,必然是你选公司,自然是身价极高。但是,同样地,根据自身的条件和社会经济等各方面因素,也许将来是公司选你,甚至大多数公司不选你,那你就十分的被动了,不得不接受没有实现读博士的目标,没有真正的提高自己的能力,只能品尝失败的苦果。
这种方向的目标是能力的提高,用高薪来表现,但是,要明白,这个高薪只能是相对的高薪,读三年,换回高薪工作,以及将来的发展,我觉得特别值。
读四年,如果也能换回高薪工作,加上未来的发展,也不算亏。但是,如果是读更长,比如读五年,甚至六年,仍然在毕业之时,能力一般,薪水一般,最黄金的年龄就这么渡过了,那么,读博士的价值就完全没有体现,相反,完全是在厄杀你奋斗的机会。
认真想一想,五年的时间,用读博那种努力的劲头,选择一个收入与努力成正比的工作,是不是更容易达到自己想要的高薪呢?因此,如果花了四五年的时候,都 不能真正将自己的实际能力得到提高,而仅仅是做一些虚的东西,这个需要从各方面来判断,学校、学院、导师、自己,自己是核心的分析点。
第三种作用是想追求“博士梦想”,从小,大家都会被问到将来长大干什么,大多数不太明白,回答说要当博士,要当科学家,估计那时候连“博”怎么写都不知道。
这种潜意识的作用很历害,因此,即使不少同学工作了几年,仍然想追求这个“博士梦”的情结,从而常常看到高薪辞了来读博士的。
为了自己的梦想,无论多少年读博,都是值得的。
第四种是用来帖金的。属于部分在职人员,高校老师不属此类,属于第一类。读博士的价值就是进一步从头衔上提高。这个博士学历本来就是附加品,因此,五六年也无仿。 最后,我们做事情,都是出于一种目标才去做。
我们会非常的努力,会非常的抓紧时间,但是这些都是微观的,从宏观上看,要找到最适合自己,同时又最快速达到那个“目标”的道路,那才是事半攻倍。
觉悟得早的人,现在已经是各个行业的精英。
觉悟迟的人,还有机会去做,没有觉悟的人,用一句话形容就是“你不垫底谁垫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