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初中孩子写不完作业 小明上初中后,多次作业未完成,被老师点名后,现在作业干脆不做了,怎么办?

[更新]
·
·
分类:行业
2447 阅读

为什么初中孩子写不完作业

小明上初中后,多次作业未完成,被老师点名后,现在作业干脆不做了,怎么办?

小明上初中后,多次作业未完成,被老师点名后,现在作业干脆不做了,怎么办?

这个案例其实在生活中比较普遍。不少孩子上了初中后就感觉学习困难,成绩较低,慢慢产生厌学情绪;而家长也把责任归为老师教的不好。这个锅老师背的冤!小学到初中会发生很多方面的变化:
1.科目更多了。在小学,孩子们的主要功课就语数英三门,能够轻松应对;而到了初中,参加正式考试的文化课科目就有语数英政史地生共七门,进入初二又会加上物理学科,合计八门,到了初三取消生物和地理学科,又加上化学学科,还是七门,所以整个初中阶段要对付七、八门课,那问题就来了,孩子们的精力有限,所以势必有一部分学生不能适应,应付不了。
2.知识更难了。在小学,数学学科往往一节课就一至两个知识点,侧重于理解和运算,孩子用点心就能学好,而初中一节课会涉及二至三个知识点,侧重于公式记忆、理解和运算,如果公式记不住都学不会。语文和英语学科也同样增加了难度,比如语文有了文言文,加了诗词量,英语加了词汇量,更注重语法。总之,所有学科都比小学时上了一个层次,而且大量的知识需要记忆,很多学生难免顾不过来。
3.老师更多了。伴随学科开设是对应的老师也增多了。在小学,一直是语文和数学老师的大量陪伴,给孩子的感觉要么是老师很负责自己要好好学习,要么是老师很厉害自己要好好听话,而初中老师多了后,虽然老师依然敬业,依然严格管理,可给孩子的感觉是有些眼花缭乱,老师好像没有那么亲,没有那么严格,这种错觉让他无形中放松了自己。
4.优生集中了。初中是将学区内的小学生集中在一起,包含了各小学毕业班的优生,优生对优生,势必分出伯仲,学习态度端正,自我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变得更优秀,而靠老师和家长安排管理的学生可能就会逊色一些,所以有不少孩子从小学时的佼佼者一下子变成了弱者,学习积极性也受到挫折。
5.心理变化了。初中生的年龄段刚好处于青春期,孩子们的生理和心理都发生了重大变化,伴随这些变化的是学习上的变化,比如有的孩子叛逆严重,跟家长和老师作对,就不写作业,就不好好学习,就不听话。比如有的孩子开始对异性有朦胧的好感,学习就开始分心。这些变化都不利于孩子的学习。
鉴于以上原因,小明的表现是这个阶段很常见的现象,开始时他的家长信誓旦旦保证了,但是回到家里并没有和孩子做有效的沟通,也没有再联系老师协商共同解决,而是抱着任其发展的态度导致小明越来越厌学。最后家长又到学校闹,质问老师,实属不该,与其如此,不如好好反思自己的家庭教育,尽快引导小明走出厌学的误区。

孩子初中努力学习数学,成绩一直下降,老师说学的太死什么意思?

我总是认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在于造就一个强大的头脑”。一个人,如果他的头脑“强大”了,就会慢慢地变得“聪明”起来,或者说把他的“聪明劲儿”发掘出来。就中小学学生而言,“数学是锻炼大脑的体操”。数学,在“强大”自己的头脑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优化思维品质,提高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的主要功能。因此,学习数学,要立足于逻辑分析,同时,在逻辑分析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自己的逻辑分析能力。也就是说,逻辑分析既是学习数学的最主要方法,而提高逻辑分析能力,又是学习数学根本目的。过程和目的相辅相成。
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思维”,是非常重要的心理过程,而思维的品质,主要包括思维的广度、思维的深度、思维的独立性、思维的批判性、思维的敏捷性、思维的灵活性,和思维的逻辑性,其核心,是思维的逻辑性。
而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存在三种倾向,一是在注意力上,过分追求“方法”,把“方法”当作万能钥匙,因而追求“短平快”;二是忽视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训练(主要是逻辑思维训练),思维的功底不扎实,不厚实。三是解题的时候,急于求“结果”,忽视对题目的深入分析和理解;解题过程也是为了“求结果”,而不是“求思维”。
此外,由于每天的作业比较多,写作业的时候,就会“抢”,而一旦有意无意地“抢”起来,就会有很明显的副作用,一是思维肤浅,二是“抢”出很多坏习惯。
所以,我几乎每天都要提醒学生,提醒孩子,“写作业一定不要`抢`,宁可(注意:是“宁可”)做不完受批评,也不能`抢`,`抢`做题是没用的”。
我常常说,坏习惯是`抢`出来的,是`唠叨`出来的。
学生学习数学,很努力,做了很多题,却不见提高,其根本原因,就在这里。
一组题,一套题,对于中等学生来说,至少又一般是没用的,而对于基础好一些的学生来说,大约80%是没用的。所谓“没用”,是指这样的题目,学生原本就掌握得比较好,比较熟练,对于提高其“能力”起不了什么作用。这就“浪费”了很多宝贵的时间。
而难度比较大,学生不会做的题,就只有听老师讲解,讲解完了以后,学生还没来得及消化,新的题目又来了,如此日复一日,懂的总是懂,会的总是会,而不懂的不会的,总是不懂不会。
因此,当你觉得自己学习很努力的时候,你就要认真仔细地想一想,你在“努力”做什么?
有一句话说,“低层级的勤奋,比懒惰更有害”。这话不无道理。“懒惰”,什么都不做,0分,而低层次的勤奋,则会是负数,因为低层次的内容,低层次的题目接触得多了,大脑就会慢慢地迟钝,“思维”就更加“开不了”。
因此我认为,“思维”,是一切学习的“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