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古诗答题技巧与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技巧到高中还能用吗?有何区别?

[更新]
·
·
分类:行业
1207 阅读

初中语文古诗答题技巧与方法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技巧到高中还能用吗?有何区别?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技巧到高中还能用吗?有何区别?

我是高三语文教师,这些年来初中和高中的课程我都讲授,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我的观点: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技巧到高中依旧可以用。
因为,从阅读能力而言,初中到高中仅仅是学段的变化,阅读材料难易的变化,但真正的阅读理解技能是一脉相承的。常见的阅读技巧,关键字词的理解,文章的结构层次分析,精彩语段的赏析等,这些初、高中都比较常用。
但是,初高中的阅读理解技巧还是有区别的!区别在于:初中侧重于文章的理解、分析;高中侧重于文章的赏析、探究、拓展。
阅读材料举例请看下列这首唐诗:杜牧的《旅馆》
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寒灯思旧事,断雁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初中版设问: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高中版设问:颈联运用怎样的描写方式来抒发诗人情感的?
初高中段针对同样的内容,考点固然相似,但考查的能力却有区别。初中侧重对诗歌内容的分析和理解,而高中侧重于对诗歌表达技巧的赏析。明显高中考查能力更强了。
阅读技巧对比初中版答案: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在外漂泊的孤寂、思乡之情。诗人独身在旅馆,表现其内心的孤独;梦中回到家乡,表明其思乡心切。
高中版答案:①颈联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描写手法。实写:离家遥远,家书难以到达。虚写:梦中在清晨回归故乡。②表达诗人羁旅中的思乡之情。
对比两个版本的答案,不难发现高中版考查了描写手法——虚实结合,应该说考查得更细致,更深刻。
总结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学得”和“习得”相融合的过程。很多同学过分盲从“学得”,即背诵一些答题的套路或模板。但真正的阅读能力只能靠“习得”,即广泛、长期阅读训练中积累的经验和能力。高中阶段,中学生更应该培养自己独立思考,逻辑分析,审美鉴赏能力。

七年级上册语文所有古诗手法分析?

、观沧海曹操(抒发作者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次北固山下王湾(把江南景物写得新鲜而极致,抒发了思乡之情)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钱塘湖春行白居易(通过对西湖早春明媚风光的描绘,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思想感情)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描绘出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人的惆怅凄苦之情)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