铣削用量与车削用量的区别与联系
划分工序和工步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划分工序和工步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中,一个或一组工人在一个工作地点,对一个或一组工件连续完成的那部分工艺过程,称为工序。
划分工序的依据是工作地是否发生变化和工作是否连续。在不改变加工表面、切削刀具和切削用量的条件下所完成的那部分工位的内容称为工步。划分工步的依据是加工表面和工具是否变化。
硬质合金立铣刀,8mm直径4个切削刃,螺旋角45度,立式加工中心使用,铣削45#,求切削用量?
你用的应该是8毫米的平底钨钢铣刀,这个转速应该控制在2200到3000以下,因为转速和你的切削量相关,建议:如果转速在三千,每次Z轴加工量0.3丝左右,进给可以稍微在快点,一定要螺旋下刀哦 ,这个不能一刀吃5毫米。
切削用量的公式和单位?
车削时,工件加工表面最大直径处的线速度称为切削速度,以v(m/min)表示。其计算公式: vπdn/1000(m/min) 式中:d——工件待加工表面的直径(mm) n——车床主轴每分钟的转速(r/min) 工件每转一周,车刀所移动的距离,称为进给量,以f(mm/r)表示;车刀每一次切去的金属层的厚度,称为切削深度,以ap(mm)表示
“切削三要素”是指什么?
你说的上切削用量三要素吧? 切削用量是指切削速度 v c 、进给量 f (或进给速度 v f )、背吃刀量 a p 三者的总称,也称为切削用量三要素。
1、切削速度vc 是指刀具切削刃上选定点相对于工件待加工表面在主运动方 切削用量 的瞬时速度单位为M/min。2、进给量f 在主运动每转一转或每一行程时(或单位时间内),刀具与工件之间沿进给运动方向的相对位移,单位mm/s。3、背吃刀量(切削深度)ap 待加工表面与已加工表面之间的垂直距离,单位mm。
数控车螺纹转速和切削量是怎样计算的?
小直径转速可以大点,大直径转速要低点,而且要考虑刀具夹具等因素合理设置,具体转速你也可以根据相同直径的孔或者圆柱的切削速度近似计算,切削量不能太大,一般一刀只车几十丝,精车留十丝就足够了,前几刀切削用量可以大点,最后一刀切削用量要小。大直径大螺距的转速要慢,小直径小螺距的转速可以快点。数控编程螺纹的进给速度F就是指螺纹的导程(螺距),公制螺纹和英制螺纹道理一样,只是数值转换成公制的就可以按公制编程了。另附FANUC系统数控车床螺纹切削指令G32 X F ;G32 Z F (X、Z是目标点坐标,F是螺距,属于单一程序段走刀,和G01路线相似,一个程序段一个动作)G92 X Z F X X (X、Z是目标点坐标,F是螺距,属于单一循环走刀,一程序段有进刀、车削、退刀、返回四个动作)G76是螺纹切削复合循环,一个程序段多个动作,直到车削到X和Z终点结束,格式和含义如下G76 P020060 Q150 R0.03;G76 X Z P Q R F ;(第一行可以套用,Q是每次吃刀量,单位微米。R是精车余量,半径值)第二行:X、Z是目标点坐标,P是牙型高(P的单位是微米,例如P1000表示1mm),Q是第一刀的吃刀量(单位是微米,例如Q150表示0.15mm),R是你螺纹编程的螺纹起点与终点的半径差,F是螺距(导程)。G76 P m rα QΔdmin Rd G76 X(U) Z(W) Ri Pk QΔd Ff说明:m:精加工重复次数(01~99);r:斜向退刀量(0.01~9.9f)以0.1f为一档,可用00~99两位数字指定;α:刀尖角度,可选80°、60°、55°、30°、0°共六种,用两位数指定;Δdmin:最小切削深度;d:精加工余量;X(U) Z(W):螺纹终点坐标;i:圆锥螺纹半径差,如果i0为圆柱螺纹,;k:螺纹牙高(方向半径值),通常为正,以无小数点形式表示;Δd:第一次粗切深(半径指定),以无小数点形式表示;f:螺纹导程。第二种格式G76X(U)__Z(W)__I__K__D__F__A__;其中X、Z 为螺纹终点坐标值;U、W :为螺纹终点相对循环起点的坐标增量;I :为锥螺纹始点与终点的半径差,当I为0时, 加工圆柱螺纹;K :为螺纹牙型高度(半径值),通常为正值;D :为第一次进给的背吃刀量(半径值),通常为正值;F :指令螺纹导程;A :为螺纹牙型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