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淡泊无以明志给我们的启示 非淡泊无以明志的明是什么意思?

[更新]
·
·
分类:行业
1603 阅读

非淡泊无以明志给我们的启示

非淡泊无以明志的明是什么意思?

非淡泊无以明志的明是什么意思?

“淡泊”,清静而不贪图功名利禄。内心恬淡,不慕名利。明志:明确志向。明,明确,坚定。
出自:三国事情诸葛亮的《诫子书》
原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译文:一个人须恬淡寡欲方可有明确的志向,须寂寞清静才能达到深远的境界。
诸葛亮运用了逻辑学中的双重否定来强调他要表达的“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这是一句富含哲理的话。这同“要想取之,必先与之”,“欲达目的,需先迂回曲折”的道理一样。
“淡泊”、“宁静”不是求清净,不想有什么作为,而是要通过学习“明志”,树立远大的志向,待时机成熟就可以“致远”,轰轰烈烈干一番事业。

非淡泊无以明志是什么意思啊?

该句意为“不恬静寡欲就无法明确志向”。“淡泊”即“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无以”即“没有用来……的办法”。
“非淡泊无以明志”出自诸葛亮的《诫子书》,文曰:“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出师表中诸葛亮给我们青少年的启示?

《出师表》以恳切的言辞,针对当时的局势,反复劝勉刘禅要继承先主刘备的遗志,开张圣听,赏罚严明,亲贤远佞,以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现了诸葛亮“北定中原”的坚强意志和对蜀汉忠贞不二的品格。
启示:我们应该广泛听取意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冕;选择从各党派,团体到个人应有一个统一平等的标准,不应有特权角度;在人际交往中,要选择君子,远离小人。

淡泊可以明志宁静可以致远是什么意思?

这句话出自三国·蜀·诸葛亮《戒子书》,原句为:“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意思是:
不追求名利才能使志趣高洁,平稳静谧心态,不为杂念所左右,静思反省,才能树立(实现)远大的目标。
《诫子书》原文: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诫子书》白话译文:
君子的行为操守,从宁静来提高自身的修养,以节俭来培养自己的品德。不恬静寡欲无法明确志向,不排除外来干扰无法达到远大目标。学习必须静心专一,而才干来自学习。所以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干,没有志向就无法使学习有所成就。放纵懒散就无法振奋精神,急躁冒险就不能陶冶性情。年华随时光而飞驰,意志随岁月而流逝。最终枯败零落,大多不接触世事、不为社会所用,只能悲哀地坐守着那穷困的居舍,其时悔恨又怎么来得及?
《诫子书》创作背景:
这篇文章当作于蜀汉建兴十二年(元234年),是诸葛亮晚年写给他八岁的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诸葛亮一生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为了蜀汉国家事业日夜操劳,顾不上亲自教育儿子,于是写下这篇书信告诫诸葛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