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活动方案可行性分析 初中志愿应该怎样填?

[更新]
·
·
分类:行业
1360 阅读

志愿活动方案可行性分析

初中志愿应该怎样填?

初中志愿应该怎样填?

初中毕业填志愿表方法如下:
1、认清自己实事求是。这是总的原则,脱离自身实际的志愿,要么不能达成,要么后悔莫及。例如:一学生历史最高的成绩也就是全区中游,第一志愿或者前列志愿非要填报只有全区前100名才有可能考上的学校,这就有脱离实际之嫌了。
2、认真考察密切关注。孩子中考也是一件大事儿,考生和家长都不能临时抱佛脚,平时要多注意考试规则、录取规则的变化,也要对自己有报考意向的学校的情况多加关注。例如,今年北京中考,某学校就取消了直升班,这时候,就要认真分析,这种变化会导致录取分数线的上升还是下降,在填报志愿的时候,就可以有的放矢。
3、第一志愿填报原则:跳一跳够得着。无论学生自身真实的成绩如何,第一志愿都可以填报比自身历史最高成绩搞一个档次甚至两个档次的、自己最心仪的学校。例如:一学生历史最高成绩折算500分,那么,自己最心仪的甲学校近年来一般录取成绩在520-530分,这时候,可以将甲学校列为第一志愿,这没什么不可以。跳一跳,还是够得着的。
4、志愿顺序不能颠倒。总体来说,各个学校的录取分数排名,一年之间变化不至于太大,所以,填报志愿的时候,一定要认真参考近两三年来志愿学校的分数变化情况,志愿顺序,一定是从高分到低分顺序排列,否则,考生考出高分却被更低一个档次的学校录取,肯定是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
5、各个志愿之间一定要拉开合理的差距。中考录取是分分清,如果考生报考志愿的学校,各志愿之间的差距不合理,要么白白浪费志愿,要么造成成绩和录取学校不匹配的现象。例如,某考生的第二、三、四志愿,上一年度的录取分数线分别是511、510、502分,这就是不合理的顺序,如果511分不能被录取,那么510分也很可能不会被第三志愿录取,而第三、四志愿之间的差距过大,这中间的学校就与该考生无缘了。
6、中间志愿怎么填?中间的志愿,指从第二到第七志愿,其中第二、三志愿,应是自己喜欢,根据自己的平时成绩能够达到的。第四、五志愿,应是考试发挥的差一些能达到的。第六、七志愿,应是发挥不正常的情况下能够达到的水平所对应的学校。
7、最后一个志愿:踹三脚踹不漏。最后一个志愿,也就是兜底学校,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暂时放下自己的自信,按照发挥极度失常来选择、按照出现特殊情况来选择,要确保兜的住,这个底,要确保踹三脚都踹不漏。例如,某考生平时成绩一般稳定在470-500分之间,那么,这个兜底志愿,选择一般成绩在420-440之间的学校,也是不离谱的。
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如果不把本校或某校填在第一志愿,是否影响录取?
不影响。中招录取的原则是:德、智、体全面衡量,从高分到低分,按考生填报的志愿顺序择优录取。误导或强迫考生必须把本校或某校填报在第一志愿的做法是没有政策依据的,也是侵害考生权益的。(必须填报为第一志愿的学校和专业除外。)
考生志愿信息上交后能否再更改?
不能更改。这是因为考生填报志愿是在统一规定的时间内、在不知道所报学校的报考人数、不知道自己考试分数的情况下进行的,而且每个考生都希望争取到更多的录取机会,实现被最理想的学校录取的愿望。如果允许个别考生在得知学校报考人数、考试成绩等招生考试信息后更改志愿信息,则将破坏招生录取工作的公平、公正原则。为了维护广大考生的利益,招生部门规定,考生志愿信息一旦经确认被采集后,任何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更改考生志愿信息。
中考志愿填报建议不要与他人攀比
别拿自己孩子的成绩作为家长的面子,更不能看(听)到其他(尤其是熟人)的孩子报了某个志愿,自己也要报这个志愿,否则说不出口,这样会将毁了孩子的前程。不要贪高贪名校,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要一味地听信专家。即使专家提供的意见也只能是参考意见,最后的主意还是你和孩子自己拿,别人不能替代你作为家长的职责。将自己孩子的成绩与学校的排名相对应起来,填报一个志愿,与专家探讨商榷的科学性与可行性。

新的“读心”系统如何使语音合成技术更接近真实的人声?

一项新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大脑活动转化为合成语音,从而真正地恢复那些失去谈话能力的人的天赋。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的神经科学家创建了一个脑机界面,通过一个新颖的两步过程来解释来自大脑语言区的信号。
研究人员不是试图将大脑活动直接转化为声音,而是将神经信号转换为人的声道用来以数字方式创造这些声音的运动。
结果是人工语音更接近真实的人声,并且开始接近正常的谈话速度。
“我们展示了使用计算机模拟明确模拟参与者声带的运动 - 包括嘴唇、舌头、下颌、喉部......这可能会产生大脑活动的最佳语音解码,”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神经外科教授 Edward Chang周二告诉记者。
去年,麻省理工学院采用了一种切向相关的方法,使用耳机接收从大脑发送到嘴巴和下巴的信号。
新系统正在Chang的实验室中开发,该团队的进展在周三发表在《自然》杂志上的一篇新论文中有所概述。
研究人员与少数志愿者进行了这项研究,这些志愿者已经在他们的大脑中植入了临时电极,为神经外科治疗癫痫做准备。当他们的大脑活动被记录下来时,他们被要求大声读出几百个句子。这些数据以及参与者语音的录音,使科学家们能够创建一个虚拟的声道。然后,可以通过大脑活动来控制用于创建语音的解剖结构的详细计算机模拟。下面的视频显示了一些结果示例。
“这项研究首次表明,我们可以根据个人的大脑活动生成完整的口语句子,”Chang在一份声明中说。“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原理证据,即已经触手可及的技术,我们应该能够构建一种在语言丢失患者中具有临床可行性的设备。”
目前,许多严重语言障碍患者的设备需要逐字拼写思考,每分钟最多产生10个单词。但是一个可以翻译整个句子的系统可以让人们更快速地进行交流,甚至可以以接近每分钟100-150个自然语音的速度进行交流。
“作者的两阶段方法导致声学失真明显减少,”未参与研究的生物医学工程师Chethan Pandarinath和Yahia H. Ali说道。“然而,仍然存在许多挑战......重建语音的可懂度仍远低于自然语音的清晰度。”
新研究的共同作者Josh Chartier坚持认为,他们的系统产生的准确性水平会改进现有技术,但承认有一种方法可以完美地模仿口语。
“我们非常善于合成较慢的语音,如sh和z,以及保持语音的节奏和语调以及说话者的性别和身份,但是一些更生硬的声音,如b和p得到有点模糊。“
另一个有希望的发现是,用于声音运动的神经代码不一定是每个人独有的。“无法移动手臂和腿的人已经学会用大脑控制机器人肢体,”Chartier说。“我们希望有一天,有语言障碍的人能够学会用这种脑控制的人工声道再次说话。”